[原刊登於2021年6月23號]蘋果踢爆|緬甸政變|4個月鎮壓逾800人死 港企續與軍方合作 每年提供億計收入

June 27, 2022

在香港《蘋果日報》被迫關閉前的幾週內,我們與他們的調查小組聯絡,利用DDoSecrets發布的文件,就香港企業與緬甸軍方的商業往來進行專題報導。 《蘋果日報》於 2021 年 6 月 23 日在他們網站關閉前數小時發表了這篇報導。 一年過去了,我們以原始語言完整地重新發布他們的文章。 我們聲援《蘋果日報》的高層和記者,以及所有其他香港政治犯。#FreeHKJournalists

In the weeks leading up to the forced closure of Hong Kong’s Apple Daily, we were in touch with their investigations team for a feature on Hong Kong business links to the Myanmar military, using files released by Distributed Denial of Secrets. Apple Daily published the story on June 23, 2021, hours before they went dark. One year on, we have republished their article in full, in its original language. We stand in solidarity with the Apple Daily executives and journalists, and all other Hong Kong political prisoners. #FreeHKJournalists

[原刊登於2021年6月23號]蘋果踢爆|緬甸政變|4個月鎮壓逾800人死 港企續與軍方合作 每年提供億計收入

緬甸軍方自本年2月政變奪權後,連月對上街抗議的民眾實施血腥鎮壓,至今已造成逾800人死亡。英、美、歐盟等相繼宣佈對兩間由緬甸軍方操控的商業企業實施制裁,但多間在緬甸投資香港公司就與軍方企業繼續合作。《蘋果》取得一批早前流出的緬甸投資申請文件,發現這些香港公司業務涵蓋採礦、發電站、房地產、製衣等,每年可為軍方帶來數以億計港元收入。多間涉事公司都未有正面回應查詢,有緬甸人權組織批評,選擇繼續合作的企業等於縱容軍方的罪行。

記者 蘋果調查組

緬甸投資暨公司管理局(DICA)早前公佈,截至2020年,在當地投資的香港註冊公司超過200間,投資額高達86億美元,是當地第四大投資者。不少本港政商界知名人士,例如前全國政協常委陳永棋、前自由黨黨魁方剛等家族名下公司,以及本港製衣業巨頭羅氏集團等,都有投資。

現時被制裁的緬甸軍企分別為緬甸經濟公司(Myanmar Economic Corporation,簡稱MEC)及「緬甸經濟控股公司」 (Myanma Economic Holdings Limited,簡稱MEHL)。根據聯合國人權高級專員辦事處於2019年8月的獨立調查報告,兩企業均由緬甸軍政府領袖敏昂萊控制,要職亦由軍方高層出任。企業旗下有逾百間當地公司,業務遍佈各行各業,更各自坐擁銀行及大量土地資產。

由緬甸維權人士組成的公民團體「緬甸公義」(Justice for Myanmar)早前發表報告,公開多間與軍方企業有合作關係的外資清單,當中涉及最少12間香港註冊公司,投資金額以億美元計算。一批向緬甸投資暨公司管理局(DICA)提交的外資的申請文件今年在網上流出,《蘋果》取得部分文件,獲悉更多當中合作細節。

其中一個主要投資者是中國國企北方工業旗下的萬寶礦產,萬寶現時在緬甸擁有兩個銅礦,分別以兩間在香港成立的子公司營運,「萬寶礦產(香港)銅業有限公司」負責位於萊比塘(Letpadaung)的銅礦,另一間「揚子礦業有限公司」則經營位於薩比塘及七星塘(Sabaetaung & Kyaysintaung,簡稱SK)的銅礦,兩個項目均與緬甸軍企MEHL合作。

根據《蘋果》取得的資料,萬寶於2011年向MEHL支付了1億美元(約7.8億港元),購入原本持有SK銅礦公司的50%股份,由揚子礦業負責發展及開採,MEHL則協助揚子取得相關政府牌照。根據兩間公司的協議,MEHL會取得項目51%的稅後盈利,揚子則可保留餘下的49%。項目預計投產首10年每年平均稅前盈利達5155萬美元,即每年可為MEHL帶來約2億港元收入。

另一個由「萬寶香港」營運的萊比塘銅礦,萬寶和MEHL原本都計劃瓜分利潤,但因收地賠償及污染問題遭當地村民及僧侶激烈抗議,項目一度受阻,最後才重新制訂協議,利潤由萬寶、MEHL及緬甸政府以30%、19%及51%比例攤分。三方再協議額外撥出2%利潤資助當地社區發展才平息紛爭,銅礦於2016年正式投產。萊比塘每年的陰極銅產量超過10萬噸,粗略估計MEHL每年亦可獲約2億港元收入。萬寶至截稿前未有回應查詢。

在香港上市的「偉能集團」在緬甸經營多間發電廠,早前並與國企「中國技術進出口集團」合資成立中技偉能集團控股有限公司,雙方各佔50%股份,2019年在緬甸成功投得3個總合約容量達900兆瓦的發電項目,其中一個是位於迪拉瓦(Thilawa)的液化天然氣發電廠,發電廠位於迪拉瓦港口發展區,而網上資料顯示,有關地段由MEHL持有。

偉能早前回覆《南華早報》時曾否認與MEHL或MEC有交易。不過《蘋果》取得的合約文件顯示,偉能是透過與中間人「Myanmar Business Consultant Group Limited」組成聯合財團,再由中間人與MEHL簽訂「建造、營運、轉移(BOT)」合約,並租用MEHL的地段;另一份由MEHL發出的文件,亦確認有關合作關係。

偉能回覆《蘋果》稱,與MEHL「沒有業務及資金來往」,未有回應發電廠地段是否由MEHL持有。該公司又指密切留意緬甸訊息及審視業務安排,確保遵守法律和合約條款;並會以向當地人民供應穩定電力作為主要考慮因素。

除工業外,港資公司亦有份投資當地房地產業務。嘉里建設大股東郭鶴年家族持有的香格里拉集團,2015年在仰光蘇萊(Sule)香格里拉酒店旁地段興建23層高大型商業項目Sule Square,其中15層為商廈單位,每層面積逾2.1萬方呎,其餘則為商場及室內停車場,投資金額達1.25億美元。項目於2017年正式啟用,並由香格里拉集團負責營運。

因應緬軍對羅興亞人的屠殺,聯合國在2019年已曾發表有關軍方經濟利益的報告,當中披露Sule Square項目地段是香格里拉向緬甸軍方兵站總監部(Quartermaster General Office)租用,集團代表郭雯光在2012年的動土禮上亦有向兵站總監致謝,不過租約內容一直未有公開。香格里拉集團回覆本報查詢時指,目前對事件不作評論。

另一間香港註冊的「金人投資國際控股有限公司」在2019年亦獲緬甸政府准許與當地企業Fortune International Limited合資,以BOT形式在仰光興建總值3.5億美元、包含商場、酒店及住宅的綜合地產項目Mindama Complex,佔地逾90萬平方呎;據當地傳媒報道,項目地段由緬甸國防部持有。Fortune International的預算顯示,項目每年要就地段繳交約2.2億緬甸元租金,折合港幣約135萬。查冊顯示,金人投資的4名股東全部持中國護照,並都報住中國。

金人投資回覆指,項目是由當地企業Fortune International競標投得,後再與該公司合作發展,並按緬甸法律法規進行項目申報。金人又指,自去年2月開始,項目受疫情影響一直處於停滯狀態,對坊間各種傳聞不甚了解;但始終未有正面回應項目地段是否由軍方持有。

此外,部份在當地經營製衣業的港資中小企,同樣要直接向MEHL租地設廠。以「愛婭思內衣(香港)有限公司」為例,資料顯示該公司在2017年就租用MEHL持有的勃固市地皮開廠,地段面積約13.5萬平方呎,租期50年,起初每年租金11.7萬美元(約91萬港元),每3年可加不高於5%的幅度。愛婭思在港的註冊以秘書公司作申報地址,兩名董事均是報住佛山的內地人;公司未有回覆查詢。

公民團體「緬甸公義」發言人Yadanar Maung向《蘋果》表示,部份MEHL的股東正正是在政變中血腥鎮壓的軍團,批評企業繼續透過緬甸軍企謀利,實際上就是縱容軍方的犯罪行為,做法令人震驚。

她以偉能集團為例,指集團除了間接向軍企繳納租金,部分天然氣設施會在租約期滿後轉交MEHL,為其提供長遠收入;而由於偉能未有披露協議內容,發電廠會否最終落入軍方手中仍屬未知數。她促請港交所對偉能採監管行動,要求對方交代與軍方的關係。

緬甸政變|「不可抗力」可作中止合作理據 人權組織促亞洲企業加入制裁

緬甸軍方政變推翻民選政府,令在改革道路上的緬甸命運一夜逆轉;不少外資近年看中開放政策而投資緬甸,但現時就必須考慮去留問題。雖然歐美都對軍方實施制裁,但緬甸的外資主要來自亞洲國家,人權組織「緬甸公義」促請亞洲鄰國加入對軍方制裁及武器禁運,又認為外資雖然面對合約,仍有對軍方施壓的方法。

日資飲品企業「麒麟」是其中一間最早提出終止合作的外資企業,麒麟在2015年進軍緬甸,購入當地最大啤酒廠Myanmar Brewery,軍企MEHL則是該公司的少數股東。早在2月初政變初期,麒麟已發聲明表明軍方的行為違反他們的人權標準和政策,決定即時中止與MEHL的合資關係。

之後陸續有外企仿傚麒麟,包括韓國鋼企Posco、比利時工程公司 Newtec等;不過亦有繼續與軍企合作的外資,認為在當地的投資受合約所限,無法輕易全身而退,亦擔心一旦中止,本地員工會遭受軍方報復。

人權組織「緬甸公義」指,企業面對合約,仍有可行的方法向軍方施壓,例如因應政變以來的極端情況,引用合約中的「不可抗力(force majeure)」條款終止合作。馬來西亞國營石油公司 Petronas 在4月就引用「不可抗力」條款,指由於產量嚴重不足,終止營運一個位於緬甸外海的天然氣井。

另外,由於政府能源部的帳戶在政變後由軍方控制,代表緬甸民選政府的委員會亦一直促請與能源部有合作的能源公司,即使繼續營運,都應將款項存入受保護的託管帳戶,直至民選政府重新上台,才將款項發還。

政變發生後,雖然英國、美國、歐盟等都針對軍方高層及軍企實施制裁,不過有政變發生前,在緬甸投資最多的首6位其實都是亞洲國家或地區,其中新加坡、中國和香港分佔三甲。令西方制裁成效有限。緬甸公義認為,西方的制裁行動仍十分重要,但遠遠不足,他們要求包括中國在內的緬甸鄰國實施武器禁運,表明對軍方的貪腐及暴行的立場,亦促請在緬甸有大量投資的日本和韓國採取行動,「亞洲各國必須成為緬甸人民的朋友,而非他們的壓逼者的朋友」。